- 作品:
- 《邊中送別》
- 《山海關(guān)送季弟南還》
- 《山海關(guān)送季弟南還》
- 《無題》
- 《無題》
- 《臨刑口占》
- 《話別秦六郎》
- 《真山民 [宋]
- [明]
- [近代]
陳洵,字述叔,別號海綃,是廣東江門市潮連芝山人(前屬新會縣潮連鄉(xiāng)),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 [近代]
朱祖謀(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號漚尹,又號彊村,浙江吳興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因病假歸作上海寓公。工倚聲,為晚清四大詞家之一,著作豐富。書法合顏、柳于一爐;寫人物、梅花多饒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詞》。
- [近代]
鄭文焯(1856~1918)晚清官員、詞人。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晚號鶴、鶴公、鶴翁、鶴道人,別署冷紅詞客,嘗夢游石芝崦,見素鶴翔于云間,因自號石芝崦主及大鶴山人,奉天鐵嶺(今屬遼寧)人,隸正黃旗漢軍籍,而托為鄭康成裔,自稱高密鄭氏。光緒舉人,曾任內(nèi)閣中書,后旅居蘇州。工詩詞,通音律,擅書畫,懂醫(yī)道,長于金石古器之鑒,而以詞人著稱于世,其詞多表現(xiàn)對清王朝覆滅的悲痛,所著有《大鶴山房全集》。
- [近代]
馮煦(1842~1927)原名馮熙,字夢華,號蒿庵,晚號蒿叟、蒿隱。江蘇金壇五葉人。少好詞賦,有江南才子之稱。光緒八年(1882)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安徽鳳陽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撫。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遺老自居。曾創(chuàng)立義賑協(xié)會,承辦江淮賑務(wù),參與纂修《江南通志》。馮煦工詩、詞、駢文,尤以詞名,著有《蒿庵類稿》等。
- [近代]
王鵬運(1849—1904),晚清官員、詞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號半塘老人,又號鶩翁,晚年號半塘僧鶩。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山陰(今浙江紹興)。同治九年舉人,光緒間官至禮科給事中,在諫垣十年,上疏數(shù)十,皆關(guān)政要。二十八年離京,至揚州主學堂,卒于蘇州。
工詞,與況周頤、朱孝臧、鄭文焯合稱“清末四大家”,鵬運居首。著有《味梨詞》、《騖翁詞》等集,后刪定為《半塘定稿》。王鵬運曾匯刻《花間集》及宋、元諸家詞為《四印齋所刻詞》。
- [近代]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原名廷獻,一作獻綸,字仲修,號復(fù)堂、半廠、仲儀(又署譚儀)、山?;隆⒎且婟S、化書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譚獻的詞,內(nèi)容多抒寫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強調(diào)"寄托",風格過于含蓄隱曲。但文詞雋秀,瑯瑯可誦,尤以小令為長。著有《復(fù)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另有《復(fù)堂詩續(xù)》、《復(fù)堂文續(xù)》、《復(fù)堂日記補錄》。詞集《復(fù)堂詞》,錄詞104闋。
- [清]
莊棫(1830——1878),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詞人,學者,號東莊,又號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歲。著有《蒿庵遺稿》,詞甲、乙稿及補遺附焉。棫自序謂:“向從北宋溯五代十國,今復(fù)下求南宋得失離合之故”,足見其詞學淵源所自。與譚獻齊名。朱孝臧合題二家詞集云:“皋文說,沆瀣得莊、譚。感遇霜飛憐鏡子,會心衣潤費爐煙,妙不著言詮?!保ā稄櫞逭Z業(yè)》卷三)據(jù)此,知二氏固常州派之后勁也。
- [清]
蔣春霖(1818~1868)晚清詞人。字鹿潭,江蘇江陰人,寄籍大興。咸豐中曾官至兩淮鹽大使,遭罷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殺(一說仰藥死)。早年工詩,中年毀詩而一意于詞,與納蘭性德、項鴻祚有清代三大詞人之稱,所作《水云樓詞》以身遭咸豐年間兵事(太平天國運動及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特多感傷之音,有”詞史“之稱。詩作傳世僅數(shù)十首,稱《水云樓燼余稿》。
- [清]
陳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學者。字蘭甫、蘭浦,號東塾,出生于廣州木排頭,世稱東塾先生,廣東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六應(yīng)會試不中。先后受聘為學海堂學長、菊坡精舍山長。于天文、地理、樂律、算術(shù)、古文、駢文、填詞、書法,無不研習,著述達120余種,著有《東塾讀書記》、《漢儒通義》、《聲律通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