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 [清]
- [清]
吳錫麒(1746~1818),清代文學(xué)家。字圣征,號谷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
吳錫麒天姿超邁,吟詠至老不倦,能詩,尤工倚聲,詩筆清淡秀麗,古體有時藻采豐贍,代表作如《雙忠祠》、《鳳凰山懷古》、《觀夜潮》、《讀放翁集》等。在浙派詩人中,能繼朱(彝尊)、杭(世駿)、厲(鶚)之后,自成一家。亦能詞,但不如其詩和駢體文的著名。
吳錫麒駢文頗著稱,吳鼒稱贊說:“不矜奇,不恃博,詞必澤于經(jīng)史,體必準(zhǔn)乎古初,……合漢魏六朝唐人為一爐冶之。”
- [清]
侯文曜,清詞人。字夏若,無錫人。有《松鶴詞》一卷、《巫山十二峰詞》一卷。《虞美人·影松巒峰》即為《巫山十二峰詞》中的一首,如一幅山水畫,繪出了松巒高聳人云的奇?zhèn)ゾ坝^。語言明快簡潔,想象新奇獨特,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 [清]
葉小鸞(1616~1632)明末才女。字瓊章,一字瑤期,吳江(今屬江蘇蘇州)人,文學(xué)家葉紹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詩,善圍棋及琴,又能畫,繪山水及落花飛碟,皆有韻致,將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 [遼]
耶律倍(899年-937年),又名耶律突欲,賜名李贊華,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兄,遼世宗耶律阮的父親。
自幼聰穎好學(xué),深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和器重,916年被立為皇太子。926年,封為東丹國王、稱“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后,耶律德光繼位為帝。天顯三年(928年)東丹國南遷,升東平為南京。同時耶律德光對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監(jiān)視。930年耶律倍棄國投奔后唐。936年后唐發(fā)生政變,耶律倍遇害,葬顯陵。
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長子耶律阮最終奪回了皇位,追謚耶律倍為讓國皇帝,廟號義宗。
- [遼]
耶律隆緒(公元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遼朝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景宗耶律賢長子。
乾亨四年(982年)嗣位為皇帝,改元統(tǒng)和,改國號契丹。母承天皇太后蕭綽奉遺詔攝政。室昉、韓德讓及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以為輔佐,和輯契丹貴族,任用漢人士大夫,積極整治弊蠹,改革法度。統(tǒng)和四年(986年)遼軍大敗宋北伐之師,統(tǒng)和二十二年(1004年)親征,屢敗宋軍訂立“澶淵之盟”。兩朝各守舊界。此后一百多年,遼宋未大戰(zhàn)。為制扼宋,對黨項施以拉攏之策。
統(tǒng)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式親政,在位期間,對內(nèi)實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任賢去邪,仿唐制,開科取士。加強漢人在統(tǒng)治集團中的成分和作用。使契丹達鼎盛。對外實行聯(lián)合黨項抗擊宋朝之策,向周鄰擴張。
他精射法,曉音律,好繪畫。所作曲達百余首。漢文化修養(yǎng)頗高,史稱“道、佛二教,皆洞徹其宗旨”。1031年駕崩,葬慶陵。
- [遼]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字涅鄰,小字查刺,遼興宗耶律宗真長子,母為仁懿皇后蕭撻里,遼朝第八位皇帝。
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繼帝位,改元清寧。繼位后奉興宗弟耶律重元為皇太叔,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清寧九年(1063年),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重元之亂。咸雍二年(1066),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時遼改稱契丹)。此后耶律乙辛擅權(quán),直至大康七年(1081年)廢黜耶律乙辛及其黨羽。壽昌七年(1101年)正月,耶律洪基因病崩逝,終年七十歲。謚號仁圣大孝文皇帝,廟號道宗。六月,與宣懿皇后蕭觀音合葬慶陵。
耶律洪基在位四十六年,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于酒色。但他好漢文化,多作詩賦,有《清寧集》今佚。
- [遼]
- [金]
張斛[約公元一一二0年前后在世]字德容,漁陽(治所在今天天津薊縣)人。生卒年均不詳,遼時南渡,約金太祖天輔中前后在世。仕宋為武陵守。金建國,理索北歸,官秘書省著作郎。善書畫,工詩宇文虛中頗激賞之。元好問稱:“其文筆字畫,皆有前輩風(fēng)調(diào),宇文(虛中)大學(xué)士甚賞之?!保ā吨兄菁罚心嫌?、北歸等詩集。
- [金]
馬定國[約公元一一三八年前后在世]字子卿,茌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金熙宗天著初前后在世。自少志趣不群。宣政末,(公元一一二五年)題詩酒家壁,有“蘇、黃不作文章伯,童、蔡翻為社稷臣”之句,坐譏訕得罪,亦因是知名。阜昌初,(即紹興元年)游歷下,以詩感齊王豫豫大悅,授監(jiān)察御史。仕至翰林學(xué)士。他嘗著石鼓辨萬余言,定為五代周所造,出入傳記,引據(jù)甚明,學(xué)者以此蔡珪的燕王墓辨。定國初學(xué)詩時,未有入處,蘿其父興方寸白筆,從此文章大進。自號齊堂先生,有《齊堂集》行世。
- [近代]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lián)軍總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為直系軍閥首領(lǐng)曹錕的第一戰(zhàn)將和智囊。吳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韜略,軍事才能在當(dāng)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zhàn)安湘、再戰(zhàn)敗皖、三戰(zhàn)定鄂、四戰(zhàn)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于日偽之后,愈顯其晚節(jié)彌堅。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jié)(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yī)殺害)。他還是亮相《時代》雜志封面的首位中國人,被《時代》雜志稱為“BiggestmaninChina”。
- [金]
蔡珪(?~1174)金朝文學(xué)家。字正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蔡松年之子,天德三年進士,官至翰林修撰同知制誥,終濰州刺史。珪以文名世,辯博號稱天下第一。現(xiàn)存詞一首。
- [金]
朱自牧[約公元一一五五年前后在世]字好謙,棣州厭次人。生卒年均不詳,約金海陵王貞元末前后在世?;式y(tǒng)中進士。
- [金]
劉汲(?-1128年)字直夫,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宋哲宗紹圣四年中進士,知開封府鄢陵縣。歷通判隆德府、河中府,辟開封府推官,謫監(jiān)蓬州酒稅。宋欽宗時,起為京西路轉(zhuǎn)運副使,駐守鄧州。高宗建炎元年,加直龍圖閣學(xué)士、知鄧州兼京西路安撫使??箵艚疖?,力竭而亡,褒贈太中大夫,予謚忠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