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 [清]
錢秉鐙(公元1612年—1694年)清代詩人。字幻光,號田間。安徽桐城人。他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著有《藏山閣集》、《田間集》等書。
- [清]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后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隸雉皋(今江蘇省如皋市)。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shè)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chuàng)作、演出經(jīng)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后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dǎo)者、文化產(chǎn)業(yè)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閑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shù)天才。
- [清]
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巢,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南直隸揚州府泰州如皋縣(今江蘇如皋)人??滴跞辏?,年八十有三,私謚潛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樸巢詩文集》、《岕茶匯抄》、《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宛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是我國憶語體文字的鼻祖。
- [清]
- [清]
- [清]
- [清]
- [清]
余楍,字生生,號鈍蓭,蒙古族,祖籍四川省青神縣(今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青州鄉(xiāng)金星村),明萬歷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生于明朝留都南京(今江蘇南京),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夏卒于江蘇揚州城東瓊花觀。明諸生,世襲錦衣衛(wèi)。明亡后,寓鄞之西湖上(今浙江寧波)。其所居名借鑒樓,結(jié)“七子詩社”,著有《增益軒詩草》、《遣愁集》等作品傳于世。
- [清]
李鄴嗣(1622-1680),原名文胤,也作文允,字鄴嗣,又字淼亭,以字行,號杲堂,自號東洲遺老。鄞縣(今浙江省寧波鄞州區(qū))人,宋忠襄公李顯忠之后。十二歲能詩,十六為諸生。
- [清]
- [清]
朱士稚,以明朝遺民自居,與張宗觀(朗屋)并稱“山陰二朗”。著有《吳越詩選》二十二卷。
- [清]
魏耕(1614年5月14日—1662年7月15日)明末抗清義士。原名璧,又名時珩,字楚白,慈溪人。明亡后,改名耕,又名甦,字野夫,號雪竇,又號白衣山人。曾聯(lián)絡(luò)抗清志士,秘密圖謀恢復(fù)大業(yè),最終因“通海案”而被害。工詩,古體學李白奔放豪邁;近體學杜甫蒼涼悲壯,在明末清初詩壇獨樹一幟,為屈大均所賞,有《息賢堂前后集》及《雪翁詩集》。
- [近代]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xiāng)(今長沙縣黃興鎮(zhèn)涼塘)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qū)和領(lǐng)袖,以字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并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長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于湖南長沙岳麓山。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 [近代]
陳去?。?874—1933),中國近代詩人,南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江蘇吳江同里人。因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宣傳革命不遺余力。在推翻滿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討伐袁世凱的護法運動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詩多抒發(fā)愛國激情,風格蒼健悲壯。1923年擔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蘇革命博物館館長、大學院古物保管委員會江蘇分會主任委員。1933年,病逝于故鄉(xiāng)同里鎮(zhèn)。
- [近代]
寧調(diào)元(1883—1913),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仙霞,號太一,筆名有辟支、屈魂,化名林士逸,湖南醴陵人。1904年加入華興會,次年留學日本,并加入同盟會?;貒髣?chuàng)辦雜志,鼓吹反清革命,遭清政府通緝,逃亡日本。萍瀏醴起義爆發(fā)后,回國策應(yīng),在岳州被捕,入獄3年。出獄后赴北京,主編《帝國日報》。1912年初在上海參加民社,創(chuàng)辦《民聲日報》。后赴廣東任三佛鐵路總辦。二次革命期間來滬,參與討袁之役。后赴武漢討袁起義,二次革命失敗后,寧調(diào)元不幸被捕,1913年9月25日在武昌英勇就義,年僅30歲。其詩篇激昂悲壯,風格沉郁,作品多寫于獄中,著有《太一遺書》。
- [宋]
- [宋]
- [宋]
-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