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翁卷,字續(xù)古,一字靈舒,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人。工詩,為“永嘉四靈”之一。曾領鄉(xiāng)薦(《四庫提要》作“嘗登淳佑癸卯鄉(xiāng)薦”,《樂清縣志》承此,而近人以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個甲子。衡諸翁卷生平,前者過早,后者過盡,疑都不確),生平未仕。以詩游士大夫間。有《四巖集》、《葦碧軒集》。清光緒《樂清縣志》卷八有傳。代表作《鄉(xiāng)村四月》被選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課本、鄂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課本。
- [清]
- [宋]
朱弁(biàn)(1085~1144)南宋官員、文學家。字少章,號觀如居士。婺源(今屬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學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薦為通問副使赴金,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歸。曾勸宋高宗恢復中原,得罪秦檜,官終奉議郎。他在留金期間寫下了不少懷念故國的詩作,深切婉轉,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詩人。有《曲洧舊聞》、《風月堂詩話》等傳世。
- [近代]
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祖籍陜西韓城縣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zhàn)。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為主任委員,秘密印刷《民族戰(zhàn)旗》報,宣傳抗日,聯(lián)絡各方,準備重新組織抗日武裝。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tǒng)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為置吉鴻昌于死地,宋美齡不遺余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賄,將吉鴻昌引渡到北平軍分會。11月24日,經(jīng)蔣介石下令,吉鴻昌被殺害于北平陸軍監(jiān)獄,時年39歲。
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唐]
曹鄴(816~?),字鄴之,桂州(桂林)陽朔人,與晚唐著名詩人劉駕、聶夷中、于濆、邵謁、蘇拯齊名,而以曹鄴才穎最佳。曹鄴曾擔任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等職務。
- [唐]
杜光庭(850—933),字圣賓,號東瀛子,縉云人。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后到天臺山入道。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后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
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道門科范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跡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虬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杜光庭注重對道教教義、齋醮科范、修道方術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對后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注解詮釋《道德經(jīng)》的六十余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其思想調(diào)和儒、道二家的思想,不融佛教,保持道家本色。一些著作亡佚于元初,無法見其原貌。研究杜光庭的專著有《唐代老學研究——以成玄英、李榮、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經(jīng)》注疏為個案》等。
- [元]
- [清]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
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咸豐初簡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xiāng)試。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通經(jīng)史,精小學金石碑版。據(jù)《大戴記》考證《禮經(jīng)》。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有《惜道味齋經(jīng)說》、《東洲草堂詩·文鈔》、《說文段注駁正》等著。
- [清]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民族英雄。1814年出生于廣東花縣福源水村,后來移居到官祿布村。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但其堅信“古來事業(yè)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的盛世。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發(fā)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號稱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并將南京改名為天京。在主權原則上,洪秀全對滿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概不予承認,并積極抗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英國政府曾派使者與洪秀全聯(lián)系,表示如果洪秀全承認英國在華利益就對太平天國提供援助,但遭到洪秀全嚴詞拒絕。由于洪秀全始終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不肯出賣國家主權而使得列強轉而支持滿清政府。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后太平天國在滿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的聯(lián)合絞殺下覆亡。
- [清]
趙翼(1727—1814年6月5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于史學,考據(jù)精賅。論詩主“獨創(chuàng)”,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并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 [宋]
杜耒lěi(?——1225),南宋詩人。字子野,號小山,南城(今屬江西)人。嘗官主簿,后入山陽帥幕,理宗寶慶三年死于軍亂。其事跡見于《續(xù)資治通鑒》卷一六四。
- [現(xiàn)代]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xiāng)市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yè)后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yōu)秀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
- [清]
齊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風,號瓊臺,晚號息園。浙江天臺人。清代地理學家。
幼有神童之稱,精于輿地之學,又善書法。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鄉(xiāng)試中副車,雍正十一年(1733年),舉博學鴻詞,以副榜貢生被薦。乾隆元年(1736年),召試于保和殿,欽定二等第八名,為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次年參修《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六年(1741年),撰《外藩書》。乾隆十二年(1747年),充《續(xù)文獻通考》副總裁。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最重要的作品《水道提綱》28卷。另著有《寶綸堂集古錄》、《寶綸堂文鈔詩鈔》、《齊太史移居集》、《瓊臺集》、《歷代帝王年表》、《后漢公卿表》等。
- [清]
吳偉業(yè)(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漢族,江蘇太倉人。
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清順治十年(1653)被迫應詔北上,次年被授予秘書院侍講,后升國子監(jiān)祭酒。順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喪為由乞假南歸,此后不復出仕。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chuàng)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 [元]
- [元]
- [漢]
李延年,西漢音樂家,生年不詳,前112年春天為武帝所用。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家世代為倡,李延年與其妹李夫人皆出自倡門,能歌善舞,容貌喜人。
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負責飼養(yǎng)宮中的狗,后因擅長音律,故頗得武帝寵愛。一日為武帝獻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崩钛幽甑拿妹糜纱说眯遥髞矸鉃槔罘蛉?,漢武死后李夫人被追封為漢武皇后。
后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劉髆,產(chǎn)后不久病逝。李延年也得以被封“協(xié)律都尉”,負責管理皇宮的樂器,極得武帝幸愛,“與上臥起,甚貴幸,埒如韓嫣”,成為漢武帝的男寵。
李延年對后世音律作詞起著深刻的影響。禮教不分家,他的音樂著述無一不為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在文化上,他的代表作《佳人曲》對五言詩起著一個開端的作用。
- [漢]
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人,生卒年不詳,約漢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間在世。少孤,受業(yè)太學,家貧而尚節(jié)介。學畢,牧豕上林苑,誤遺火延及他舍。鴻悉以豕償舍主,不足,復為傭以償。歸鄉(xiāng)里,勢家慕其高節(jié),多欲妻以女,鴻盡謝絕。娶同縣孟女光,貌丑而賢,共入霸陵山中,荊釵布裙,以耕織為業(yè),詠詩書彈琴以自娛。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章帝(肅宗)聞而非之,求鴻不得。乃改復姓運期、名耀、字侯光,與妻子居齊、魯間。終于吳。
- [漢]
- [漢]
烏孫公主劉細君(?―前101年),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愿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并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秦琵琶”。
獵驕靡死后,劉細君隨從烏孫國風俗,嫁于獵驕靡之孫軍須靡,為右夫人,生一女,名叫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劉細君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