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九日種菊西巖 ,云根石縫,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軒,花間列蜜炬 ,風(fēng)泉悲鳴 ,爐香蓊于巖穴。故人陳公輔坐石橫琴,蕭然有塵外趣,要余作數(shù)語,使清音者度之
這是蔡松年退隱山林之后所作出的一首小令。種菊西巖,夜置酒,與友人陳公輔對欽賞樂?;ㄏ悖?,爐香使人陶醉,于是作詞一首。
小詞字不多,僅36 字,然而卻給人留連其中,周而忘返的迷人境界。一個“清”字概括了這一境界的特點:泉水清澈,月光清涼,其清在色,在感。水流瑯瑯,琴質(zhì)如玉,其清在聲在樂。青松黃菊,爐香菊氣無一不使人感到清新、淡雅,使人陶醉于純樸清澈的自然中,超脫出紛亂煩雜的世界。
作者對退隱山林 ,種菊南山的陶淵明十分敬仰,字里行間透出到陶的傾佩 。“斜川松菊 ”似與陶淵明 ”與二三鄰曲 ,同游斜川”同趣。陶淵明的清曠高古的精神 ,與陶借松菊抒發(fā)的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悠閑自得的心境 ,無一不令作者折服,不自覺地便流露紙端,見于詞上。
這首詞與平常不同,它最大的特點在于抒情而不露痕跡。表面看上去純乎寫景,不言世事人情,以白描的手法描寫了閑云菊芳的外在展現(xiàn)。但實際上閑云松菊,此情此景不正是人們追求的那種陶淵明式的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