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半m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祐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tài)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xiàn)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扒姨仗?、樂盡天真”是其現(xiàn)實享樂的方式。只有經(jīng)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但最好的解脫方法膜過于遠離官場,歸隱田園??磥硖K軾還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而田園生活卻令人十分向往。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恬淡寡欲,并無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賞賜一點便能滿足,“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就足夠了。這非常清高而富有詩意。
蘇軾是一位思想復雜和個性鮮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現(xiàn)建功立業(yè)的積極思想,也經(jīng)常流露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從某一作品來評價這位作家,都可能會是片面的。這首《行香子》的確表現(xiàn)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yè)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xiàn)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愿望。其實他并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像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杰出人物那樣,實現(xiàn)了政治抱負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這就要根據(jù)政治條件而定了。事實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沒有實現(xiàn)退隱的愿望,臨到晚年竟還被遠謫海南。
全詞在抒情中插入議論。人生很短暫,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虛無,就像偶爾掠過墻縫的陽光、又像燧石取火閃過的火花,或者是黃粱一夢中一段不切實際的經(jīng)歷,都是稍縱即逝、無法真正擁有的。與其浪費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個閑人,對一張琴、倒一壺酒、聽溪水潺潺、看白云飄飄,享受當下的美好自在。這是作者從生活中悟出人生認識,很有哲理意義,讀者讀后不致感到其說得枯燥。此詞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
行香子詞音節(jié)流美,堪稱詞林中之佳調。 上下片領格字用去聲,領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韻,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韻。東坡此詞可為定格之典范。在韻律上此詞雖不如《行香子·過七里瀨》優(yōu)美,但也很不錯,尤其是“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兩段排比,很有韻律美。
人生苦短,懷才不遇,建功無望,入仕之時亦生退隱之心,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花間的沉淪,有避世的歸隱,而蘇軾是豪放達觀之人,“且陶陶、樂盡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煩惱。此詞雖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悶、消極情緒,但“且陶陶、樂盡天真”的主題,基調卻是開朗明快的。而詞中語言的暢達、音韻的和諧,正好與這一基調一致,形式與內容完美地融合起來。據(jù)宋人洪邁《容齋四筆》所記,南宋紹興初年就有人略改動蘇軾此詞,以諷刺朝廷削減給官員的額外賞賜名目,致使當局停止討論施行??梢娝谒未娜酥猩鯙榱鱾?,能引起一些不滿現(xiàn)實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