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兩句可謂靜之極矣。萬篇俱寂,眾人都沉醉在夢鄉(xiāng)之中,只有一個滿懷心事的女子獨自醒著。到了第三句,寫了一個動靜之間的轉(zhuǎn)折:女子起身張望動作?!安环蕹瘉睐o喜聲”,原來,是黎明時分勤快的喜鵲飛到門前樹枝上,那聲音讓女子誤以為是郎君歸來。一剎那的驚喜隨即轉(zhuǎn)為惱恨,因此對喜鵲“不忿”起來。不忿,是一個十分口語化的詞,女子那一刻的惱恨是沒來得及掩飾、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因此用口語來表現(xiàn),就比雕琢過的書面語更傳神、更貼切。在這一瞬間仿佛能看到女子皺起的眉頭,或者嘟起的小嘴。其實,這罪過不是喜鵲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鵲讓自己空歡喜一場,實際上是對遲遲不歸的郎君的癡怨,對自己獨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氣惱。儒家傳統(tǒng)的詩教講究“怨而不怒”,方不失“溫柔敦厚”之旨。此詩這種表里兩面的寫法,恰是這種旨趣。
這首詩借助景物和氛圍來暗示情緒,使得情緒的幽深緩緩展開。前兩句用有著一致意味的意象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后兩句用人物動作和心理的描畫,使得詩意活動了起來,由“靜”而“動”,再轉(zhuǎn)入“靜”,在結(jié)構(gòu)和意蘊(yùn)上都起了波折,有了變化,整首詩就此生動完整起來,添了許多“生氣”。詩人用清新樸實的語言,把一個閨中少婦急切盼望丈夫歸來的情景,描寫得含蓄細(xì)膩,楚楚動人,令讀者讀了之后,自然對她產(chǎn)生深厚的同情。這首詩尾句不僅帶著口語色彩,充滿生活氣息,而且在簡潔明快中包容著豐富的情韻。詩人作了十分精煉的概括,把少婦起床和后來惱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給讀者留下思索的余地。這樣詩意就變得含蓄雋永,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