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四章為第二層。詩人通過三個典型情境,對“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體深入的申發(fā),即:遭死喪則兄弟相收;遇急難則兄弟相救;御外侮則兄弟相助。這可能是歷史傳說的詩意概括,也可能是現(xiàn)實見聞的藝術集中。這三章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頗有特點。毛先舒說:“《棠棣》,俗筆必先從和樂敘至急難,便乏味”(《詩辯坻》)。此篇則與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喪”、“急難”到“外御”,從而由急而緩、由重而輕、由內而外,構成一個頗有層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審美效果。其次,采用對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現(xiàn)加以對照,更見出兄弟之情的誠篤深厚?!靶值荇]于墻,外御其務”,又更深一層:即使兄弟墻內口角,遇到外侮,也會不假思索一致對外?!棒]于墻”與“外御其務”,兩句之間沒有過渡,情緒和行為的轉變即在傾刻,有力表現(xiàn)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發(fā)自深衷。由轉折手法構成的這一典型情境,因表現(xiàn)了最無私的兄弟之情,成為流傳至今的典故成語。
第五章自成一層。如果說,前面是詩人正面贊頌理想的兄弟之情,這一層則由正面理想返觀當時的現(xiàn)實狀況;即由贊嘆“喪亂”時的“莫如兄弟”,轉而嘆惜“安寧”時的“不如友生”?!半m有兄弟,不如友生”,這嘆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實根據(jù)的。西周初年,出現(xiàn)過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亂。據(jù)此,《詩序》似認此詩為成王時周公所作,曰:“《棠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棠棣》”;西周末年,統(tǒng)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手足相害的事更頻頻發(fā)生。據(jù)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認為此詩為厲王時召穆公所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曰:‘棠棣之華……’云云?!薄短拈Α返淖髡?,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難定論;但有一點可肯定,詩人的嘆惜是有感而發(fā)的,且有警世規(guī)勸之意。不過,這是在宴飲的歡樂氣氛中所唱之詩,因此,在短暫的低沉后,音調又轉為歡快熱烈。
六、七章為第四層,直接描寫了舉家宴飲時兄弟齊集,妻子好合,親情和睦,琴瑟和諧的歡樂場面。第七章“妻子”與“兄弟”的對照,包含了詩意的遞進:“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則“和樂且湛”。詩人似明確表示,兄弟之情勝過夫婦之情;兄弟和,則室家安,兄弟和,則妻帑樂。末章承上而來,卒章顯志。詩人直接告誡人們,要深思熟慮,牢記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礎。明理規(guī)勸之意,更為明顯。
《棠棣》是《詩經》中的名篇杰作,它不僅是中國詩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愛的詩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陸時雍《詩鏡總論》曰:“敘事議論,絕非詩家所需,以敘事則傷體,議論則費詞也。然總貴不煩而至,如《棠棣》不廢議論,《公劉》不無敘事。”《棠棣》的“不廢議論,不煩而至”,似可析而為二。一是真摯委曲,感人之至。開篇形象比興,富于理趣;隨之圍繞“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喪亂”與“安寧”、“良朋”與“妻子”,及歷史與現(xiàn)實、正面與反面,寓理于事,多層次地唱嘆闡論,既感人亦服人。全詩筆意曲折,音調也抑揚頓挫,前五章繁弦促節(jié),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輕攏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誠。二是主題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愛,手足親情,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學的永恒主題。《棠棣》對這一主題作了詩意開拓,因而千古傳唱,歷久彌新。同時,“棠棣之華”、“莫如兄弟”、“兄弟鬩墻,外御其務”,作為具有原型意義的意象、母題和典故,對后世“兄弟詩文”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論》,在新的背境下對《棠棣》詩旨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伸發(fā),可以互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