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獵是古代農(nóng)牧社會習以為常的事。獵者除獲得生活所需之物外,還有健身習武的好處。古人認為,國家要強盛,離不開文治武功。體魄強健,好勇善戰(zhàn),體現(xiàn)了國人的尚武精神。仁愛慈善,足智多謀,體現(xiàn)了國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并崇,剛?cè)峒鏉?,在古代形成一種風尚,一種共識。在這種風氣影響下,人們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標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以這種標準與眼光來衡量和觀察各種人物,一旦有這樣的人物出現(xiàn),就倍加贊賞,此詩中的獵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選取狩獵這一常見習俗,對獵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進行贊譽,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詩人審美眼光獨到之處。
此詩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實到虛的寫法。全詩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實寫手法寫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虛寫手法寫人?!凹次镏溉?,意態(tài)可掬”(陳震《讀詩識小錄》)?!傲盍睢薄爸丨h(huán)”“重鋂”,是寫犬,不僅描繪其貌,而且描摹其聲。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的情景:黑犬在獵人跟前的受寵貌和興奮貌,獵犬在跑動中套環(huán)發(fā)出的響聲等等,這就從一個側(cè)面烘托出狩獵時的氣氛。未見其人,先聞其“盧令令”之聲。后面才走出詩中的主人公?!懊狼胰省薄懊狼吟堋薄懊狼覀啤保瑒t是寫人,在夸贊獵人英姿的同時,又夸贊獵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干。這樣看來,詩中所贊美的獵人,是個文武雙全、才貌出眾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觀者(包括作者)的羨慕、敬仰和愛戴。從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實的,從當時所崇尚的民風看,也是可信的。
全詩僅二十四字,就勾勒出一個壯美、仁愛、勇武、多才的年青獵人帶著心愛的獵犬打獵的情景,文字簡練,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