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2)。
奈何五十年,忽己親此事(3)。
求我盛年歡,一毫無復意(4)。
去去轉(zhuǎn)欲遠,此生豈再值(5)。
傾家時作樂,竟此歲月馳(6)。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7)!
[注釋]
(1)這首詩以盛年之歡同眼下狀況相比較,深感歲月不饒人,且所剩時光不多,此生難再,當及
時行樂。
(2)長者言:指老人回憶往事。語本陸機《嘆逝賦》序:“昔每聞長老追計平生,同時親故,或
凋落已盡,或僅有存者?!?/p>
(3)親此事:親身經(jīng)歷這種事情。指上引“同時親故,或凋落己盡,或僅有存者”。
(4)一毫無復意:即“無復一毫意”,是說不再有絲毫那樣歡樂的心境了。
(5)值:遇到。
(6)傾家:傾盡家中所有的財物。竟:完,了結(jié)。
(7)有子不留金:無需為子孫留下金錢買田買屋。此用漢代疏廣事,《漢書?疏廣傳》載:疏廣
官至太傅,后辭歸鄉(xiāng)里,以所受金每日設(shè)宴款待親朋。別人勸他留些錢為子孫置田產(chǎn),他說:“吾豈
老悻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與凡人齊。今復增益之以為贏余,
但教子孫怠墮耳。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
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鄙砗笾茫簽樯砗蟀仓?。
[譯文]
昔聞老者憶平生,
常捂耳朵不喜聽。
無奈我今五十歲,
忽然親將此事經(jīng)。
求我盛年時歡樂,
竟已絲毫無性情。
日月匆匆光陰快,
豈能再有當年景!
傾盡家財持作樂,
剩余歲月了此生。
無需為子留金錢,
豈用為死去經(jīng)營!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