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大約作于晉安帝義熙四年(408),陶淵明四十四歲。
責(zé)子,就是責(zé)備兒子。詩人以風(fēng)趣幽默的口吻責(zé)備兒子們不求上進,與
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勵他們能好學(xué)奮進,成為良才。其中流露出詩人
對愛子們的深厚、真摯的骨肉之情。
白發(fā)被兩鬢,肌膚不復(fù)實(1)。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2)。
阿舒已二八,懶惰固無匹(3)。
阿宣行志學(xué),而不愛文術(shù)(4)。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5)。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6)。
〔注釋〕
(1)被(pī披):同“披”,覆蓋,下垂、鬢(bìn):面頰兩旁近耳的頭發(fā)。肌膚:指身體。實:
結(jié)實。
(2)五男兒: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大名分別叫儼、俟、份、佚、佟,小名分別叫舒、宣、雍、端、
通。這首詩中皆稱小名。紙筆:這里代指學(xué)習(xí)。
(3)二八:即十六歲。故:同“固”。曾本云,“一作固”。無匹:無人能比。
(4)行:行將,將近。志學(xué):指十五歲?!墩撜Z?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焙?/p>
人遂以十五歲為志學(xué)之年。文術(shù):指讀書、作文之類的事情。
(5)垂九齡:將近九歲。覓:尋覓,尋找。
(6)天運:天命,命運。茍:如果。杯中物:指酒。
〔譯文〕
白發(fā)覆垂在兩鬢,
我身已不再結(jié)實。
身邊雖有五男兒,
總不喜歡紙與筆。
阿舒已經(jīng)十六歲,
懶惰無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歲,
也是無心去學(xué)習(xí)。
阿雍阿端年十三,
竟然不識六與七。
通兒年齡近九歲,
只知尋找梨與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
姑且飲酒莫論理。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