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明]_
這是三首富于哲理性的組詩。形指人的肉體,影指人的影子,神指人的精神、靈魂。此詩約作于晉義熙九年(413),時詩人四十九歲。
東晉時期社會動亂,宗教神學(xué)泛濫。而陶淵明的家鄉(xiāng)廬山,正是當(dāng)時南方傳播佛教的中心。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大力宣揚凈土宗教義,在此之前撰有《形盡神不滅論)及(萬佛影銘》等,宣揚人死之后精神可以離開形、影而獨立存在,并通過輪回獲得來生的幸福。陶淵明與慧遠有過一些交往,這三首詩就是針對慧遠而發(fā)的。詩歌通過形、影、神三個富有生活氣息的藝術(shù)形象和他們之間的生動的對話,反映了詩人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并表達了不同于佛教哲學(xué)的觀點。詩中雖表現(xiàn)了對人生短促。不能長生久視的苦悶與悲哀,但最終仍是采取了“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無復(fù)
獨多慮”的達觀人生態(tài)度。
貴賤賢愚(1),莫不營營以惜生(2),斯甚惑焉(3)。故極陳形影之苦(4),言神辨自然以釋之(5)。好事君子(6),共取其心焉(7)。
形贈影(8)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9)。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10)。
謂人最靈智,獨復(fù)不如茲(11)。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12)。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13)?
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而(14)。
我無騰化術(shù),必爾不復(fù)疑(15)。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16)。
[注釋]
(1)貴賤賢愚:泛指各種各樣的人。
(2)營營:原是形容往來不絕。忙碌奔波的樣子,這里指千方百計地謀求、惜生:愛惜自己的生命。
(3)斯:這,指代“營營以惜生”的人。惑:迷亂,這里作“糊涂”解。
(4)極陳:詳盡地陳述。
(5)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釋:開釋,排遣。
(6)好事君子:關(guān)心此事的人們。君子:對人的尊稱。
(7)其心:指這組詩所闡明的道理。
(8)這首詩寫形對影的贈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雖枯猶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體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應(yīng)當(dāng)及時飲酒行樂。
(9)長不沒:永遠存在,不會消亡。無改時:永恒不變。
(10)常理:永久的規(guī)律。榮悴之:使它開花與衰落。之:指草木。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們重新繁茂。
(11)謂人最靈智:是說人在天地萬物中最為尊貴、杰出。許慎《說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薄抖Y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辈蝗缙潱褐覆荒芟裉斓夭菽灸菢印?/p>
(12)適:剛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靡:無,沒有。
(13)奚覺:誰會感覺到。無一人:少了一人。豈:猶言“其”,“豈不”的意思。
(14)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而(ér 兒):流淚的樣子。
(15)騰化術(shù):修煉成仙的法術(shù)。爾:那樣,指死去。
(16)茍:草率,隨便。
[譯文]
天地長久不會消亡,
山川永恒不變模樣。
草木依順自然規(guī)律,
秋冬凋零春夏再長。
雖說人是萬靈之尊,
唯獨不能長存世上。
剛才見他活在人間,
轉(zhuǎn)眼逝去再見無望。
誰會感覺缺少一人?
親友至交才會心傷。
只剩生前所用物件,
睹物心傷淚流成行。
你我既無升仙法術(shù),
必將死滅莫再彷徨。
愿你聽取我的衷言,
得酒便飲莫要辭讓。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注》-----------